高级检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瞬态分析

严春 王建军 阎昌琪

严春, 王建军, 阎昌琪. 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瞬态分析[J]. 核动力工程, 2010, 31(4): 25-30.
引用本文: 严春, 王建军, 阎昌琪. 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瞬态分析[J]. 核动力工程, 2010, 31(4): 25-30.
YAN Chun, WANG Jian-jun, YAN Chang-qi. Transient Analysis of Secondary-Side Passive Residual Heat Removal System[J].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2010, 31(4): 25-30.
Citation: YAN Chun, WANG Jian-jun, YAN Chang-qi. Transient Analysis of Secondary-Side Passive Residual Heat Removal System[J].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2010, 31(4): 25-30.

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瞬态分析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0776022)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严春(1985-),男,在读硕士研究生。200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主要从事反应堆热工水力研究工作。王建军(1977-),男,讲师。200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反应堆热工水力研究工作。阎昌琪(1955-),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核动力装置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主要从事两相流、强化传热、反应堆安全与小型化方面的研究工作。

  • 中图分类号: TL364

Transient Analysis of Secondary-Side Passive Residual Heat Removal System

  • 摘要: 以AP1000主冷却剂系统为原型,提出了一种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PRHR)系统设计方案,并采用RELAP5/MOD3.2程序分析计算了全厂断电事故下该系统的瞬态响应过程,对其余热排出能力进行了评估。此外,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影响系统自然循环能力和密度锁内冷热界面稳定性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合理设计二次侧PRHR系统,可以保证依靠自然循环有效地导出堆芯余热;PRHR系统冷热源中心高度差和密度锁内局部阻力是影响系统工作能力的主要因素。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
  • HTML全文浏览量:  1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9-06-02
  • 修回日期:  2009-11-28
  • 刊出日期:  2010-08-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