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4年  第35卷  第6期

反应堆物理及其设计、计算
二维任意几何耦合共振计算方法研究
贺雷, 吴宏春, 曹良志
2014, 35(6): 1-5. doi: 10.13832/j.jnpe.2014.06.0001
摘要:
首次提出将子群方法用于密集峰区域,小波方法用于孤立峰区域的耦合共振计算方法。首先,对子群方法和小波方法的理论模型进行优化,然后在共振能区通过散射源项的计算进行耦合,达到精确计算包含孤立峰和密集峰的整个共振能区的有效共振自屏截面的目的。对压水堆栅元问题等共振基准题的计算结果表明:该耦合方法和其他传统的多群共振计算模型以及连续能量共振计算模型相比,可保证较高的计算效率,同时能精确计算整个共振能区的有效共振自屏截面,为后续的组件计算提供精确的输入参数。
考虑源扰动效应的高阶蒙特卡罗微扰研究
李泽光, 王侃, 邓景康
2014, 35(6): 6-10. doi: 10.13832/j.jnpe.2014.06.0006
摘要:
微扰计算可用于估计由特定反应堆参数扰动引起的有效增殖因子的变化,同时是反应堆敏感性分析及不确定性分析的基础。传统蒙特卡罗(蒙卡)微扰计算方法扰动阶数低,不易于向高阶推广,且由于没有考虑系统扰动引起的源扰动效应,计算误差较大。为了克服传统方法的缺点,提高蒙卡微扰计算的精度,对考虑源扰动效应的高阶蒙卡微扰方法进行研究。数值计算结果说明:源扰动效应在蒙卡微扰计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考虑源扰动效应会带来较大的计算误差;随着计算阶数的增加,微扰计算的结果更加精确。
极端事故假设下西安脉冲堆源项计算
杨宁, 唐秀欢, 张文首, 袁建新
2014, 35(6): 11-16. doi: 10.13832/j.jnpe.2014.06.0011
摘要:
使用ORIGEN2软件计算了西安脉冲堆2 MW满功率连续运行和3种断续运行至燃耗末期的堆芯放射性积存量;选取计算结果中最大积存量4.13×1016Bq,辅以燃料元件包壳全部破损的极端事故假设和保守地释放模型计算放射性物质环境释放量。结果表明,在1 min内的放射性裂变产物释放高达41.0%,有效释放时间大概持续5 min,最大环境释放量为4.54×1012Bq。
热工与水力
超临界水冷堆类四边形子通道亚临界水的传热试验研究
徐维晖, 王为术, 梁诚胜, 路统, 王汉, 王林川, 毕勤成
2014, 35(6): 17-20. doi: 10.13832/j.jnpe.2014.06.0017
摘要:
在压力为11~19 MPa,质量流速为700~1300 kg/(m2·s),热流密度为200~600 k W/m2的工况范围内,对超临界水冷堆(SCWR)堆芯棒直径为8 mm,栅距比为1.2的类四边形子通道的传热特性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热流密度对类四边形子通道管管内的传热特性的影响显著,热流密度越高,传热恶化越容易发生;在较低的质量流速下,传热恶化发生可能性较大,质量流速较高时,对传热特性影响较小;压力对类四边形管管内传热特性的影响明显,压力越高,传热恶化现象越易发生,且临界干度值越低,传热恶化所覆盖的焓值区域越大。
多孔介质通道内两相流动特性实验研究
李华, 陈平, 秋穗正, 苏光辉, 田文喜, 李云, 粟敏
2014, 35(6): 21-25. doi: 10.13832/j.jnpe.2014.06.0021
摘要:
设计并搭建各向同性的多孔介质颗粒无序堆积的实验平台,针对由直径分别为60、70 mm的有机玻璃圆管和2、4、6、8 mm的不锈钢圆球所组成的多孔介质通道开展氮气-水两相工况下通道内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液体流量一定的情况下,实验段压降随管径的增大而减小,随颗粒直径的减小而增大,随气相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在管径一定的情况下,实验段压降随颗粒直径的增大而减小。通过拟合获得了本实验条件下的两相压降关联式。
CSR1000带肋子通道程序验证及分析
臧金光, 杜代全, 闫晓, 黄善仿, 黄彦平, 于俊崇
2014, 35(6): 26-30. doi: 10.13832/j.jnpe.2014.06.0026
摘要:
超临界水冷堆燃料组件多采用绕肋进行自定位,绕肋对于组件热工水力特性的影响较为复杂。在超临界子通道程序ATHAS的基础上改进绕肋处理模块,并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工具对绕肋模型进行验证。改进后的子通道分析程序整体上能够反映出不同通道的变化趋势,对绕肋的几何参数变化也能做出较为合理的响应,证明绕肋模型正确;但在部分通道的预测上仍需要进一步改进。
核电厂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特性研究
黄政
2014, 35(6): 31-36. doi: 10.13832/j.jnpe.2014.06.0031
摘要:
RELAP5和MELCOR程序结合,计算安全壳和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PCS)的瞬态响应特性,并对影响系统运行的压力、冷凝器换热面积和冷热源高度差等主要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CS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有效实现安全壳降温、降压,但长期阶段仍需进行补水降温的操作。降低压力可以提高换热功率,但有可能产生流动不稳定性现象。通过增加冷凝器换热面积能够提高换热功率,但冷却水箱温度较高时影响不明显。在本文给定边界条件下,无论是单相还是两相自然循环,冷热源高度差变化对换热功率的影响都不显著。
空间堆堆芯热管蒸气流动计算方法研究
李华琪, 江新标, 陈立新, 杨宁, 胡攀, 马腾跃, 张良
2014, 35(6): 37-40. doi: 10.13832/j.jnpe.2014.06.0037
摘要:
空间核反应堆电源采用热管进行堆芯冷却。堆芯热管内部工质的蒸发与冷凝导致内部蒸气流动与管内流动有很大不同,必须考虑变质量流动和轴向速度分量与径向速度分量两者的存在。对堆芯热管内蒸气流动的压力、温度分布和速度分布的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开发空间堆堆芯热管蒸气流动的计算程序SNPS-HPD,利用钠热管的实验数据对程序进行验证,并利用SNPS-HPD对HP-STMCs空间堆堆芯锂热管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蒸气流动特性进行设计校核计算。计算结果与文献计算值符合较好,说明SNPS-HPD程序可用于空间堆堆芯热管的设计校核计算。
核燃料及反应堆材料
烧结温度与Th含量对(Th,U)O2芯块密度影响
龙弟均, 刘锦洪, 朱金海, 李佳, 汪新杰
2014, 35(6): 41-44. doi: 10.13832/j.jnpe.2014.06.0041
摘要:
研究烧结温度和Th含量对(Th,U)O2芯块密度的影响,计算不同Th含量的(Th,U)O2芯块烧结活化能,通过扫描电镜(SEM)分析(Th,U)O2芯块中气孔的变化迁移过程。结果表明:在相同烧结温度下,(Th,U)O2芯块密度随Th含量的增大而降低;随烧结温度升高,芯块密度增大,在此过程中存在一个使芯块快速致密化的烧结势垒温度;(Th,U)O2芯块烧结活化能随Th含量的增大而增大,Th含量(摩尔分数)为20%、50%、80%的(Th,U)O2芯块的烧结活化能分别为277.65、300.70、380.99 k J/mol;在Th含量为20%的(Th,U)O2芯块中,气孔呈球形分布于晶界交汇处。
共沉淀法制备(Th,U)O2+x粉末工艺研究
龙弟均, 卢长先, 张勇, 刘锦洪
2014, 35(6): 45-47. doi: 10.13832/j.jnpe.2014.06.0045
摘要:
采用共沉淀工艺制得钍铀共沉淀物(AUTh C),AUTh C经分解还原得到(Th,U) O2+x粉末。采用差热-热重分析仪分析AUTh C分解过程,多分子层吸附理论(BET)法测定(Th,U) O2+x粉末比表面积。研究p H值、氨水加入量等共沉淀反应条件对钍铀共沉淀反应影响,以及无水乙醇处理AUTh C对(Th,U) O2+x粉末比表面积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缓慢加入碳酸铵使p H值为5.5时,钍铀均具有较高沉淀率。加入氨水使p H升至7.5以上时,能明显提高钍铀共沉淀性能,母液中残余铀浓度为89 mg/L,残余钍浓度为105 mg/L。使用无水乙醇处理AUTh C能防止分解过程中(Th,U) O2+x粉末出现硬团聚;分解终点温度为600℃下保温2 h,(Th,U) O2+x粉末比表面积达15 m2/g。
基于主曲线方法的国产A508-3钢PCVN和1/2PCVN试样断裂韧性研究
彭啸, 王荣山, 黄平, 李承亮, 余伟炜, 刘向兵
2014, 35(6): 48-52. doi: 10.13832/j.jnpe.2014.06.0048
摘要:
采用主曲线方法的单温度法和多温度法,对国产反应堆压力容器(RPV)材料的预裂纹夏比试样(PCVN试样)和1/2 PCVN试样进行测试分析,获得参考温度(T0)。对试验结果采用尺寸限度常数进行修正,结果表明选择尺寸限度常数为100时修正是合适的。
WWER1000反应堆压力容器监督样辐射源项分析及其辐射水平
陈皞, 孙开斌, 王志兵, 丁长龙
2014, 35(6): 53-56. doi: 10.13832/j.jnpe.2014.06.0053
摘要:
WWER1000反应堆压力容器辐照监督样采用焊接方式固定在压力容器内表面上,采用切割方法取下,为评估相关操作的辐射风险、制定恰当的辐射防护措施并确保辐射安全,需要研究相关辐射源项、辐射水平等问题;研究获得的结果有效地指导了相关实践工作,实践也证明该研究中所采用的辐射源项分析方法具有简洁、实用和偏安全的特点,可为类似工作所参考及应用。
结构与力学
核反应堆管道LBB设计关键软件研发
李朋洲, 乔红威, 孙磊
2014, 35(6): 57-60. doi: 10.13832/j.jnpe.2014.06.0057
摘要:
破前漏(LBB)设计是三代核电技术的重要技术特征之一,但国内直到现在也没有受认可的LBB设计专用程序,开发出受认可的LBB设计程序具有重要意义。简单介绍LBB设计中断裂力学分析、裂纹张开位移分析以及泄漏率计算的技术背景以及我国相关关键程序的研发。算例验证结果表明,自主开发的程序具有较高的精度,进一步完善和验证后可以应用于实际工程。
反应堆压力容器上部堆内支承构件的流致振动分析
徐晓, 马若群, 章贵和, 王大胜
2014, 35(6): 61-65. doi: 10.13832/j.jnpe.2014.06.0061
摘要:
核电厂运行工况下,反应堆压力容器(RPV)上部堆内支承构件处在一个高速的横向流流场中。在横向流作用下,RPV上部堆内支承构件产生明显的振动。这类振动行为体现在涡旋导致的结构振动和流弹不稳定。研究RPV上部堆内支承构件在横向流作用下的振动行为特性,并根据ASME规范对其进行流致振动分析评定。研究结果表明:特定结构在冷启堆或冷停堆时更容易产生流致振动,而非在满功率运行工况下。
不同主泵结构对主系统抗震设计的影响分析
叶献辉, 兰彬, 张毅雄, 刘文进
2014, 35(6): 66-69. doi: 10.13832/j.jnpe.2014.06.0066
摘要:
以主系统非线性有限元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ANSYS软件分析不同主泵结构对主系统地震载荷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主泵模型下主系统地震载荷应力评定均满足规范要求,主泵阻尼器位置要求提高土建抗震设计等级;采用使系统整体频率远离响应谱峰值区的主泵模型计算得到的主系统地震载荷较小。
安全壳喷淋泵的模态分析与试验验证
初起宝, 房永刚, 徐宇, 路燕
2014, 35(6): 70-72. doi: 10.13832/j.jnpe.2014.06.0070
摘要:
利用ANSYS有限元程序对安全壳喷淋泵进行模态分析,获得该结构的自振频率和振型;对安全壳喷淋泵进行动力特性测试并与分析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的自振频率和振型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辐照后铍构件的应力分析与评价
粟敏, 冯琳娜, 李垣明, 雷涛, 谷明非, 高利军
2014, 35(6): 73-76. doi: 10.13832/j.jnpe.2014.06.0073
摘要:
针对铍材的机械性能和辐照特性,在考虑机械应力、热应力、辐照肿胀应力以及按工况进行载荷组合的基础上,对辐照后铍构件的应力进行分析计算,并采用最大拉应力理论进行评价。以高通量工程试验堆(HFETR)铍组件为例,采用ABAQUS软件计算其关键部件铍套管的应力状态。结果显示,其最大主应力远小于材料拉伸强度,从应力破坏的角度看,该铍组件仍可继续使用较长时间。
安全与控制
核电厂ATWT缓解系统的多样性与独立性分析
张云波, 张宓, 黄伟杰, 毛从吉, 李世欣, 尹宝娟
2014, 35(6): 77-79. doi: 10.13832/j.jnpe.2014.06.0077
摘要:
介绍多样性保护系统之一的用于预期瞬态不停堆(ATWT)缓解系统,并分析ATWT缓解系统的多样性与独立性,同时结合相关法规对ATWT的设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小型堆应急计划区划分研究
王伟, 陈力生, 张帆, 赵新文
2014, 35(6): 80-83. doi: 10.13832/j.jnpe.2014.06.0080
摘要:
利用一体化严重事故分析程序(MELCOR)对小型堆断电事故进行仿真分析,并将结果作为大气扩散计算软件MACCS的输入,计算分析某滨海地区放射性后果。结合建立的小型堆应急计划区划分准则,通过计算确定适用于小型堆的应急计划区大小。
基于Jeffreys先验的PSA通用数据贝叶斯处理方法
沈志远, 陈伟, 袁建新, 唐秀欢, 杨剑
2014, 35(6): 84-87. doi: 10.13832/j.jnpe.2014.06.0084
摘要:
利用Jeffreys先验理论推导出gamma分布和beta分布的Jeffreys先验,在此基础上通过贝叶斯方法得到通用数据分布超参数计算表达式,最后以文献数据为例对失效率分布的超参数进行计算。与经典统计学方法所得结果相比,基于Jeffreys先验的数据处理方法简单易行,可最大限度地保留样本信息,给出的概率分布不确定性较小。
CPR1000核电机组核功率变化率保护通道研究
胡友森, 周胜, 席炎炎, 张浩云
2014, 35(6): 88-91. doi: 10.13832/j.jnpe.2014.06.0088
摘要:
介绍CPR1000核电机组核功率变化率(dΦ/dt)修正通道的设置原理以及修正参数的设置方法。并结合实际电厂的相关数据,利用最佳估算瞬态程序CATIA2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分析。通过分析计算及电厂甩负荷至厂用电试验数据的对比,说明了本文通道修正参数设置的合理性,为后续CPR1000核电机组的参数论证打下基础。
回路与设备
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弯管区最小间隙分析
崔素文, 韩同行, 莫少嘉
2014, 35(6): 92-95. doi: 10.13832/j.jnpe.2014.06.0092
摘要:
在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的制造、穿管等环节中,有可能出现传热管弯管区局部区域的变形,导致传热管弯管区间隙过小甚至接触。依据传热管的设计原则,以CPR1000蒸汽发生器(55/19B型)传热管弯管区为例,通过流致振动分析、磨损分析、蒸干评估以及应力分析,对传热管弯管区间隙进行分析及评估。分析结果表明,传热管弯管区最小间隙应大于其湍流振幅,以避免弯管区发生不可接受的流致振动、磨损、蒸干等问题,设计过程中须考虑足够的安全裕量。
AP1000核电厂反应堆冷却剂泵的供电与控制设计
韩勇, 刘飞洋, 刘文静, 高永
2014, 35(6): 96-99. doi: 10.13832/j.jnpe.2014.06.0096
摘要:
AP1000核电厂反应堆冷却剂泵采用屏蔽泵,其电机受自身设计参数以及运行工况的限制,需要采用变频调速来满足其运行和技术要求。针对这一特点,对冷却剂泵的供电方式、中压变频技术以及控制逻辑进行研究,以期能全面掌握AP1000核电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应用到三代电厂的自主设计中。
板型燃料元件燃耗自动测量系统设计
张冒, 何朝明, 程珮珮
2014, 35(6): 100-105. doi: 10.13832/j.jnpe.2014.06.0100
摘要:
现有的板型燃料元件的燃耗无损测量自动化水平较低,只适用于单点测量。结合板型燃料元件的结构特点及燃耗测量要求,设计板型燃料元件自动测量系统。自动测量系统集成了交互式测点规划、运动系统控制、γ能量谱仪控制、数据处理及结果可视化功能,实现了板型燃料元件多点、分段、自动化、无损燃耗测量。系统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靠性高,操作简单,能够有效地提高测量效率、精度,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量。
反应堆控制棒落棒时间计算方法分析
刘言午, 黄炳臣, 冉小兵, 于晓雷
2014, 35(6): 106-110. doi: 10.13832/j.jnpe.2014.06.0106
摘要:
分析反应堆控制棒落棒过程的运动方程和计算方法及特点,详述控制棒下落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力特点,并对落棒时间进行理论计算。计算数据与验证试验数据比较结果表明:试验数据较理论数据略小,因此,理论计算数据偏于保守而合理可信。
核电厂数字化仪表控制系统设备鉴定方法研究
黄伟杰, 张宓, 张云波, 尹宝娟, 毛从吉
2014, 35(6): 111-114. doi: 10.13832/j.jnpe.2014.06.0111
摘要:
探讨核安全级数字化仪表控制系统(DCS)设备鉴定的标准体系架构和总体要求。通过对NUREG0800和RCC-E技术规范的对比,分析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核安全级DCS设备鉴定技术,研究通用的鉴定标准体系和方法,并提出相应验收准则。
运行与维护
蒸汽发生器声发射监测可行性研究
阳雷, 李书良, 易巧玲, 熊婧
2014, 35(6): 115-119. doi: 10.13832/j.jnpe.2014.06.0115
摘要:
针对新型蒸汽发生器(SG)使用的钛合金材料,提出在制造时利用声发射技术对其材料性能进行监测,并通过试验对SG声发射监测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利用声发射对标准拉伸试样的拉伸试验全过程进行监测,分析获取的数据,得到钛合金材料的声发射特征以及声发射监测的灵敏度。进一步对SG拉伸试样的拉伸试验声发射监测结果,验证标准拉伸试样的分析结果,确认对该种新型SG进行声发射监测是可行的。
蒸汽发生器双边对称焊缝缺陷定位研究
阳雷, 王哲, 魏文臣
2014, 35(6): 120-121. doi: 10.13832/j.jnpe.2014.06.0120
摘要:
针对蒸汽发生器的联箱盖与管板焊缝的射线检查中缺陷定位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垂直加倾斜透视成像的射线检测工艺对缺陷进行定位,并通过工艺试验,确认了研究方案的正确性,为确保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和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了技术保障。
压水堆核电厂二回路ETA水化学处理研究
沈君
2014, 35(6): 122-125. doi: 10.13832/j.jnpe.2014.06.0122
摘要:
秦山核电厂320 MW核电机组使用乙醇胺(ETA)替换氨作为二回路系统p H调节剂后,在给水p H相同的条件下,汽-水分离再热器(MSR)疏水、蒸汽发生器(SG)排污水的p H明显升高;汽-水两相中水相区域设备的腐蚀产物铁含量明显降低,流动加速腐蚀得到抑制,有效改善二回路系统的腐蚀状况;腐蚀产物向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的转移得以降低;同时进一步提高凝水混床的周期制水量,减少了凝水混床树脂的再生次数及再生酸、碱的用量和耗水量,从而减轻运行人员的工作负担和再生废液对环境的污染。
田湾核电厂棒束组件保护套功能性恢复及故障分析
张远, 周礼, 郑海全
2014, 35(6): 126-129. doi: 10.13832/j.jnpe.2014.06.0126
摘要:
介绍田湾核电厂换料机的功能、棒束组件保护套结构及功能性恢复情况。同时还介绍了在机组换料大修时,燃料组件、棒束组件在倒换、配插工作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过程。另外,还通过对棒束组件保护套解体检查,探讨问题的综合原因。
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配水管路进气问题研究
陈树山, 张江, 祝玲琳, 王亮亮, 何军山
2014, 35(6): 130-134. doi: 10.13832/j.jnpe.2014.06.0130
摘要:
为研究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PCS)配水系统的水力特性,以及分析配水管路中可能出现的进气问题,采用FLOWMASTER软件,建立PCS一维水力模型,计算非能动安全壳冷却水箱(PCCWST)向安全壳重力供水过程中的流量变化;并利用FLUENT软件对配水过程进行二维数值模拟,分析配水管路进气对冷却水流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部分立管裸露后,空气将被吸入配水管路,影响配水稳定性;进气后实际的配水流量相对于未考虑进气的配水流量有略微下降。
核电厂中压厂用电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对地电容电流的研究
杨杉, 刘力, 黄晓景
2014, 35(6): 135-138. doi: 10.13832/j.jnpe.2014.06.0135
摘要:
在国内外标准中,不接地厂用电系统对地电容电流的限值数值为≤10 A。标准中限制电容电流是为了加快电弧熄灭,降低电弧过电压的持续时间,而并不是防止电弧的产生。电弧过电压的危害与过电压的倍数、发生频率和持续的时间有关。当系统设备存在绝缘薄弱点时,电弧过电压可能导致电气设备中绝缘薄弱点击穿,造成多点短路事故。电缆接头、附件以及电动机的绕组都是绝缘薄弱点。设置消弧线圈可中和系统的电容性接地电流,达到快速消弧的目的;使用浇注母线可显著降低输电线路的对地电容电流值,对设备更安全。
核反应堆系统设计技术重点实验室专栏
小波改进算法在泵转子故障识别中的应用
陈志辉, 闵远胜, 李毅, 夏虹, 邓礼平, 黄伟, 黄华
2014, 35(6): 139-143. doi: 10.13832/j.jnpe.2014.06.0139
摘要:
小波变换对转动机械振动信号的识别具有特有的效果。但小波包变换在工程应用中,存在频率混淆、幅值失真等缺陷,采用频率补偿算法,并选取了泵转子的动不平衡、弯+动不平衡等典型故障试验数据,通过分析,验证频率补偿算法能够提取振动信号的更多细节,可以识别出故障的特征频谱,能够有效地解决频率混淆、幅值失真等问题,为小波分析的工程应用奠定了一定基础。
控制棒驱动机构排污系统三维稳态流动分析
孙燕, 梁铁波, 陈志辉, 赵京, 张玉龙
2014, 35(6): 144-147. doi: 10.13832/j.jnpe.2014.06.0144
摘要:
为得到控制棒驱动机构(CRDM)排污管在排污工况下的流动情况,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CRDM排污系统进行三维稳态流动分析。在已知CRDM排污系统阻力压降条件下,将复杂的CRDM流道简化为圆柱形阻力件,再利用反推法计算得到系统中的流量、流速和流动状态。计算结果表明,在排污工况下,系统内的流动状态为湍流流动,有利于提高排污效果。研究结果可为排污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反应堆保护系统可靠性分析辅助软件
王超, 冷杉, 常青, 陈卫华, 江辉, 孙伟, 郭智武
2014, 35(6): 148-152. doi: 10.13832/j.jnpe.2014.06.0148
摘要:
针对某核电厂某型数字化仪表控制系统(DCS)的反应堆保护系统(RPS),分析其RPS功能和结构,提出图形化自动建模的需求。根据需求设计开发专用的可靠性分析辅助软件,能实现对RPS安全功能可靠性分析过程的图形化组态,可创建、修改和保存组态图,并具有组态方案自动分析、故障树信息自动生成和导出等功能。
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法在蒸汽发生器泥渣收集器分析中的应用
吴舸, 成翔, 黄伟, 孙燕
2014, 35(6): 153-157. doi: 10.13832/j.jnpe.2014.06.0153
摘要:
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采用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模型,充分考虑泥渣颗粒与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蒸汽发生器泥渣收集器内、外的流场分布及泥渣颗粒的运动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泥渣收集器对不同直径泥渣颗粒的收集效果及进、出口孔径对泥渣收集器收集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泥渣收集器的收集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外部流场对泥渣颗粒的输运效果;泥渣收集器对不同直径的泥渣颗粒的收集能力有较大差异,尺寸较大的泥渣颗粒更容易被收集;在保证泥渣收集器内不出现再携带现象的前提下,增加泥渣收集器进、出口孔径是提高收集能力的有效手段。
共因失效对平均失效概率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
贺理, 陈杰, 周继翔, 肖鹏
2014, 35(6): 158-161. doi: 10.13832/j.jnpe.2014.06.0158
摘要:
为了评价共因失效(CCF)对平均失效概率(Pavg)计算结果的影响,建立了一个正常激励1oo2双通道系统的需求失效故障树模型。采用β模型,分别计算出不考虑CCF和考虑CCF 2种情况下的Pavg,发现CCF对Pavg的计算结果有较大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系统越安全(危险失效率越低,危险失效检测率越高),CCF对Pavg的计算结果影响越大。
矩形通道内加减速条件下流态转捩特性研究
袁红胜, 谭思超, 庄乃亮, 唐凌虹, 张川, 张虹
2014, 35(6): 162-166. doi: 10.13832/j.jnpe.2014.06.0162
摘要:
针对恒压差变化率下矩形通道内的流态转捩特性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通过理论研究,得到恒压差变化率下的层流速度分布。以层流速度分布为基础,应用能量梯度法,对加速和减速情况下的转捩雷诺数(Re)进行计算,并分析影响转捩Re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加速过程中转捩Re低于稳态情况下的转捩Re和减速过程中的转捩Re高于稳态情况下的转捩Re;初始稳态压差越接近稳态转捩时的压差,转捩Re偏离稳态转捩Re就越小;压差变化率对转捩Re几乎没有影响。通过加减速实验研究得到的转捩Re变化规律和理论结果基本一致,但在压差变化率影响方面存在差异。
核电厂二回路乙醇胺的应用性能研究
赵永福, 王今芳, 马韦刚, 沈君, 姜峨, 龚宾, 刘金华
2014, 35(6): 167-171. doi: 10.13832/j.jnpe.2014.06.0167
摘要:
通过实验室和电厂工程试验,对核电厂二回路用乙醇胺(ETA)的解离性、汽液分配性、热分解性以及其与二回路材料的相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ETA不仅具有较强的碱性、较低的汽液分配性和良好的热稳定性,而且与二回路主要材质的相容性很好,能有效地降低二回路系统的铁离子含量和蒸汽发生器泥渣沉积量,对核电厂二回路水质优化和材料防腐具有积极意义。
钠气溶胶在事故通风管道中的沉降研究
孙大杰, 张东辉, 任丽霞, 胡文军
2014, 35(6): 172-175. doi: 10.13832/j.jnpe.2014.06.0172
摘要:
从沉降的机理出发,在对湍流流场作合理简化的基础上,对钠气溶胶的物理性质及在迁移过程中影响其沉降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给出一维管道内气溶胶的输运方程,建立计算事故通风管道中沉降率的物理模型。该模型的分析表明,影响钠气溶胶沉降率的主要因素为重力、布朗凝聚和湍流等,其他的如布朗扩散等均可忽略。
误用四氯乙烯清洗剂对手动阀和密封组件应力腐蚀风险分析
张平, 黄炳臣, 冉小兵, 戴长年, 刘言午, 张明乾
2014, 35(6): 176-179. doi: 10.13832/j.jnpe.2014.06.0176
摘要:
某核电机组堆芯测量系统(RIC)手动阀和密封组件被误用四氯乙烯进行清洗。而该部件为奥氏体不锈钢,由于四氯乙烯热解过程中会导致氯离子Cl-的产生,存在Cl-致应力腐蚀风险。通过分析手动阀和密封组件的残留Cl-含量、运行温度以及冷却剂中的氧含量,认为残留的Cl-含量不会导致手动阀和密封组件在服役过程中发生应力腐蚀。
DORP平台的设计及其应用
屠毅春
2014, 35(6): 180-183. doi: 10.13832/j.jnpe.2014.06.0180
摘要:
介绍开发管理及应用信息平台(DORP平台)的开发需求、开发方式、详细设计和实施过程。由于DORP平台设计采用了容器、复用、叠加等理念,使得项目的信息系统开发不依赖于任何开发工具,不要求专业人员进行开发管理,能在线修改窗体内容布局、设置管理流程而不影响用户使用。DORP平台的运用表明,DORP平台可显著降低开发管理人员的要求,维护方便,同时节省大量的软硬件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