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4年  第35卷  第3期

热工与水力
加热工况下圆管内超临界二氧化碳传热关系式分析评价
黄彦平, 刘光旭, 王俊峰, 吕发
2014, 35(3): 1-5. doi: 10.13832/j.jnpe.2014.03.0001
摘要:
对已有的加热工况下圆管内超临界二氧化碳传热关系式进行分类整理,并基于公开文献报道的实验数据对已有关系式进行评价。从已公开发表的文献可见,现有关系式多是参考经典的单相传热关系式并加入修正项,各关系式在拟临界区域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偏差较大,Jackson关系式和Krasnoshcheko关系式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相对较好。
板状燃料组件入口堵流事故下流场和温度场的瞬态数值计算
宋磊, 郭赟, 曾和义
2014, 35(3): 6-10. doi: 10.13832/j.jnpe.2014.03.0006
摘要:
板状燃料组件具有结构紧凑、换热效率高、深燃耗等特点,故被广泛应用在一体化反应堆和实验用研究堆中。在堆芯窄矩形流道中,冷却剂一般采用自上向下的强迫循环方式。在某些事故工况下,譬如由于燃料元件的辐照肿胀、堆内材料碎片或异物随冷却剂循环流入堆芯,可能引发堵流事故。该事故将造成燃料板失冷,板温升高,可能导致局部冷却剂蒸干,威胁燃料包壳的完整性,甚至造成放射性外泄,引发严重事故后果。本文采用CFD软件ANSYS FLUENT 12.1对板状燃料组件在入口95%部分堵塞和全部堵塞的工况进行了瞬态数值模拟。计算中考虑了冷却剂和燃料板的流固耦合传热问题,并对所得三维流场、温度场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自然循环工况下蒸汽发生器U型管中倒流特性研究
辛素芳, 彭诗念, 张渝
2014, 35(3): 11-14. doi: 10.13832/j.jnpe.2014.03.0011
摘要:
在自然循环低流量工况下,会有部分U型管内流体处于倒流状态,等效增加蒸汽发生器的阻力系数,使得回路自然循环流量低于不考虑倒流时的理论预测值。本文从一维动量方程出发,分析U型管内流体稳定正向流动的限制条件,在此基础上,结合蒸汽发生器U型管和回路的质量、能量方程,分析自然循环回路内流体处于稳定流动状态时倒流份额的范围,并探讨回路局部阻力系数和U型管数目对倒流份额的影响。结果表明,回路局部阻力系数和U型管数目的减小均有助于减小倒流份额。
HFETR热点工程因子修订及分析
胡跃春, 邓才玉, 李海涛, 徐涛忠, 莫政宇
2014, 35(3): 15-17. doi: 10.13832/j.jnpe.2014.03.0015
摘要:
对1979年整理的高通量工程试验堆(HFETR)燃料元件工程因子进行修订,分析其对燃料元件最高壁温及反应堆安全的运行运行功率的影响。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修订后的热管、热点工程因子所带来的附加温升减小,HFETR堆芯的安全允许运行功率可以提高,从而可以提高HFETR的经济性。
熔盐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空气冷却与水冷却方案比较分析
孙露, 孙立成, 阎昌琪, 法丹, 王纳秀
2014, 35(3): 18-21. doi: 10.13832/j.jnpe.2014.03.0018
摘要:
以美国10 MW熔盐实验堆(MSRE)为研究对象,设计空气冷却和水冷却2种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采用C++语言编程,分别对系统的主要特性进行研究,并对2种系统的运行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虽然空气冷却和水冷却均能满足系统的排热要求,并能形成稳定的自然循环,但从长期冷却性能方面看,空气冷却方案的综合性能更好。
带有定位格架的超临界反应堆堆芯强制对流换热的数值研究
朱晓静, 刘六井, 沈胜强
2014, 35(3): 22-25. doi: 10.13832/j.jnpe.2014.03.0022
摘要:
采用非结构化多面体网格和商业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对两类带有流动强化特征的定位格架对超临界水在反应堆堆芯子通道内流动及换热特性的影响进行数值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定位格架对子通道内超临界水的换热影响显著;在定位格架内部,流通面积减小,流速增加,换热得以有效强化;阻流片型定位格架对子通道中心流体的阻挡和导流能够中和流动阻塞效应,强化其下游窄缝区的局部换热效果;交错叶片型定位格架能够在其下游产生漩涡流,加强相邻子通道间工质的热量和质量交换,强化局部换热;漩涡流也可能导致轴向速度损失,造成局部换热弱化,不利于反应堆的安全性;入口雷诺数Re对交错叶片型定位格架下游局部换热有较大影响。Re较高时,此类定位格架对子通道内局部换热的强化作用更为明显。
矩形并联双通道第一类密度波流动不稳定性实验研究
唐瑜, 陈炳德, 熊万玉, 王艳林
2014, 35(3): 26-30. doi: 10.13832/j.jnpe.2014.03.0026
摘要:
以截面尺寸为50 mm×2 mm的矩形并联双通道为实验本体,在系统压力为2~8 MPa范围内,开展强迫循环条件下的第一类密度波流动不稳定性实验研究。在实验参数范围内,获得系统压力(P)、质量流量(G)和入口过冷度(Tsub)等热工参数对流动不稳定界限参数的影响规律;在Npch-Nsub图上给出不稳定点的分布,最后基于实验数据拟合第一类密度波不稳定边界的经验关系式。
窄矩形通道弹状流中液弹特性研究
王洋, 阎昌琪, 孙立成, 闫超星, 田道贵
2014, 35(3): 31-36. doi: 10.13832/j.jnpe.2014.03.0031
摘要:
气-液两相弹状流广泛存在于核动力工程中,弹状流中液弹特性对弹状流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高速摄像系统,对竖直窄矩形通道内弹状流中液弹特性进行可视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窄矩形通道中稳定液弹可分为3个区域:先导气弹尾流区、主流速度分布恢复区和稳定速度分布区。先导气弹尾流区形成机理为先导气弹尾部液膜壁面射流过程。气弹在液弹中所处区域对其特性影响显著;主流为层流及过渡流态时,尾随气弹特性受先导气弹影响显著。在充分发展湍流工况下,液弹中近壁面处轴向速度趋于稳定所需距离等于最小稳定液弹长度Lmin;Lmin随气弹长度增加而增大,随两相雷诺数增加而减小,其变化范围为9 Dh17Dh。
蒸汽射流凝结压力振荡幅值研究
武心壮, 郭丹丹, 田林, 潘如东, 邱斌斌, 种道彤, 严俊杰
2014, 35(3): 37-41. doi: 10.13832/j.jnpe.2014.03.0037
摘要:
为了得到蒸汽在过冷水中浸没射流凝结引起的压力振荡特性,针对不同的蒸汽质量流率和过冷水温度对压力振荡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通过高频压力传感器测量得到了不同测点位置的压力振荡幅值,并结合蒸汽射流凝结形态分析蒸汽质量流率和过冷水温度对压力振荡幅值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蒸汽射流凝结在凝结振荡区比较剧烈,在稳定射流区相对缓和,从凝结振荡向稳定射流的形态转变导致了压力振荡幅值随蒸汽质量流率出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振荡幅值随水温的升高不断增大,特别是当水温大于40℃时,由于过冷度减小,射流凝结形态变得发散,导致凝结振荡幅值大幅增加。
结构与力学
压紧弹簧两点接触下的吊篮法兰LOCA工况应力分析
方健, 段远刚, 冉小兵, 戴长年
2014, 35(3): 42-45. doi: 10.13832/j.jnpe.2014.03.0042
摘要:
对欧洲三代压水堆(EPR)吊篮法兰在两相失水事故(LOCA)瞬态下压紧弹簧"两点接触"状态下的载荷计算方法和EPR堆内构件吊篮法兰在LOCA工况下的受载特点进行分析。采用SYSTUS程序建模计算两相LOCA时吊篮法兰与压紧弹簧"两点接触"时的应力水平,通过与LOCA动态响应等效换算获得LOCA工况下的应力响应,并根据压水堆核岛机械设备设计和建造规范(RCC-M)的具体要求进行吊篮法兰应力评定。
反应堆冷却系统主管道疲劳暨最小壁厚分析方法研究
周舟, 孟少朋, 包捷
2014, 35(3): 46-50. doi: 10.13832/j.jnpe.2014.03.0046
摘要:
采用有限元法替代温度场差分方程计算温度瞬态在主管道壁厚方向上的温度分布,将温度计算结果与标准规范的计算公式相结合,从而求解各瞬态交变应力幅,以最终完成先进压水反应堆冷却剂主管道疲劳评定;通过疲劳求解的计算方法研究,提出最小壁厚的优化算法的迭代求解流程,可以依此通过编程最终实现疲劳评价和最小壁厚求解。
统计过程控制技术在反应堆压力容器螺栓预应力分析中的应用
张涛, 肖玲梅, 李腾龙
2014, 35(3): 51-54. doi: 10.13832/j.jnpe.2014.03.0051
摘要:
在分析核电厂反应堆压力容器螺栓预应力安装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使用统计过程控制(SPC)技术对螺栓预应力进行分析的方法,并设计一种可以自动采集数据的实现方案。数据分析结果证明方法准确,可用于核电厂压力容器螺栓安装的预应力分析和质量评价。
回路与设备
反应堆保护系统保护逻辑通道试验装置设计
康亚, 朱攀
2014, 35(3): 55-58. doi: 10.13832/j.jnpe.2014.03.0055
摘要:
保护逻辑通道试验装置用于秦山核电二期扩建工程反应堆保护系统中保护逻辑的定期试验。本文介绍了该装置的试验原理、设备组成、工作方式、技术特性等内容。
反应堆下腔室结构优化设计
张宏亮, 刘海鹏, 方才顺, 卢川
2014, 35(3): 59-63. doi: 10.13832/j.jnpe.2014.03.0059
摘要:
对目前现有的反应堆下腔室结构的不足进行优化分析,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分析中重点从下腔室结构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流场的不均匀性入手,采用简化结构和计算流体力学(CFD)计算下腔室流场,使反应堆下腔室具有结构简单、稳定可靠、流场均匀等特点。
CPR1000蒸汽发生器排污结构设计优化
王国贤, 任红兵, 左超平, 朱勇, 莫少嘉
2014, 35(3): 64-68. doi: 10.13832/j.jnpe.2014.03.0064
摘要:
对中国改进型百万千瓦级压水堆(CPR1000)蒸汽发生器(SG)排污结构进行优化。通过取消排污管及阻挡块,改为在管板上直接开排污孔,提高管廊区域的可达性,便于管板二次侧上表面的检查和泥渣冲洗。应用SG热工水力分析专用软件GENEPI,对比分析优化前后的热工水力特性。结果表明:与原设计方案相比,优化后SG热工水力性能满足设计要求,虽然管板二次侧上表面流场分布发生变化,导致发生泥渣沉积的传热管数量增加,但结构优化后有利于泥渣冲洗,提高冲洗效果。分析结果从理论上证明了优化的可行性。
控制棒驱动机构通风散热数值分析
郑茂溪, 李跃忠, 冉小兵
2014, 35(3): 69-72. doi: 10.13832/j.jnpe.2014.03.0069
摘要:
利用ANSYS CFX软件对简化的CPR1000项目控制棒驱动机构三维模型进行连续下插动作时的通风散热数值模拟,分析控制棒驱动机构线圈温度、通风量与线圈温度、冷却风道进出口压差、控制棒驱动机构散热量及冷却风与磁轭和耐压壳接触面的传热系数的关系,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数值计算方法的可行性。
蒸汽发生器上部水平支承垫条及其间隙测量与调整程序优化改进
谢洪虎, 周鹏, 梁小龙, 刘小华
2014, 35(3): 73-75. doi: 10.13832/j.jnpe.2014.03.0073
摘要:
以中国改进型压水堆1000 MW核电站(CPR1000)蒸汽发生器(SG)为对象,分析SG上部水平支承垫条产生热膨胀弯曲变形后间隙测量值与实际间隙值不一致的原因,给出垫条结构的改进措施。另外,为方便间隙测量,对支承间隙测量与调整程序进行了优化改进,解决了SG上部水平支承垫条间隙测量和调整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困难,达到了简化操作的目的。
三门核电厂2号机组蒸汽发生器管板钻孔偏差原因分析及问题处理
杜南麟, 陈中灼, 陈富彬
2014, 35(3): 76-79. doi: 10.13832/j.jnpe.2014.03.0076
摘要:
蒸汽发生器(SG)管板组件深孔钻是SG制造过程中的关键工艺,也一直是制造过程中的难点之一。三门核电厂AP1000机组SG管板较之二代加核电机组的管板厚度增加,管板钻孔难度也随之增加。本文介绍了三门核电厂2号机组SG管板3个孔钻偏问题的处理,期望在后续SG制造过程中,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
分体式智能阀门定位器在汽轮机旁路排放阀中的应用
吴炜新
2014, 35(3): 80-82. doi: 10.13832/j.jnpe.2014.03.0080
摘要:
对汽轮机旁路排放阀使用过程中故障进行分析。采用分体式智能定位器替代原有的机械式定位器和电/气转换器,以降低旁路排放阀现场的振动及高温环境对排放阀的影响。使用ValveLink软件对阀门调试中发生的振荡问题进行自整定以及故障分析,通过优化阀门定位器设置参数解决阀门动作的振荡问题,在控制回路增加独立供电的隔离模块以解决阀门调试过程中产生的控制回路负载不足问题,提高汽轮机旁路排放阀的控制稳定性和安全性。
运行与维护
秦山核电厂310MW机组功率提升研究
黄志军
2014, 35(3): 83-87. doi: 10.13832/j.jnpe.2014.03.0083
摘要:
基于现有设备的潜力,分析论证秦山核电厂310 MW核电机组提升功率的技术路线,对可能影响机组功率提升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机组功率提升方案并进行试验验证。根据试验验证结果,对机组一、二回路参数匹配进行分析、调整和优化,最终确定功率提升方案和机组功率提升水平。
压水堆核电机组一回路抽真空排气技术
谭海波, 赵鑫, 杨森垓, 惠珑伟, 白旋
2014, 35(3): 88-91. doi: 10.13832/j.jnpe.2014.03.0088
摘要:
压水堆核电机组一回路在调试启动期间,一回路系统充水时需要排气,与传统的排气方法相比,采用一回路抽真空排气技术不仅可以缩短试验工期,还能大大降低主泵首次启动时的风险。一回路抽真空排气技术在国内中国改进型百万千瓦级压水堆(CPR1000)机组调试启动中应用广泛,经过多次试验和不断改进,该技术已经成熟。本文对一回路抽真空排气技术进行了介绍。
核电厂稳压器压力瞬态波动故障诊断及方法研究
陈永伟, 邱河文, 付敬强
2014, 35(3): 92-96. doi: 10.13832/j.jnpe.2014.03.0092
摘要:
对某核电厂发生的稳压器压力控制信号瞬态波动的现象进行故障诊断。首先通过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列举可能的故障原因,并借助信号仿真工具,层层分析和排除,定位异常点,最后通过对异常板件的离线试验,使故障复现,验证其故障原因定位的正确性。实际案例的故障诊断过程及结果表明:将真实工况信号作为仿真源注入仿真系统,比对实际和仿真控制系统各个环节信号的趋势和曲线可以实现故障的有效定位;对于信号偶发异常(阶跃、毛刺和波动)的故障诊断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改进灰色关联度模型在蒸汽发生器故障分析中的应用
赵新文, 任鑫
2014, 35(3): 97-101. doi: 10.13832/j.jnpe.2014.03.0097
摘要:
为进一步减少核动力系统发生故障后的误操作,建立灰熵加权优化条件下的关联度模型,并以核动力系统蒸汽发生器典型故障为例,进行核动力系统的故障诊断仿真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改进关联度模型的诊断系统稳定性好,结论准确可靠,能满足实时诊断要求,可以大幅度提高故障隶属度的分辨率。
乏燃料贮存水池池水温度快速估算方法研究
胡跃春, 李海涛, 邓才玉, 徐涛忠, 莫政宇
2014, 35(3): 102-104. doi: 10.13832/j.jnpe.2014.03.0102
摘要:
为避开对实际的传热方式和过程的分析,以能量平衡为基础,提出对乏燃料贮存水池池水温度进行快速估算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高通量工程试验堆(HFETR)大修期间乏燃料转入贮存水池的池水温度进行估算,并通过测试实际的池水温度验证计算结果。结果表明,介绍的方法能够实现对池水温度进行快速估算,且计算结果较准确。
核电厂数字化人-机界面监视转移路径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胡鸿, 张力, 蒋建军, 易灿南, 戴立操, 陈青青
2014, 35(3): 105-110. doi: 10.13832/j.jnpe.2014.03.0105
摘要:
核电厂操纵员在监视核电厂数字化人-机界面参数信息时,某些时刻难以判断下一个最可能的监视目标,从而导致监视延迟或转移失误的情况。为更好研监视路径预测问题,提出基于马尔可夫过程的监视过程预测路径规划方法,包括监视过程预测路径模型、监视过程预测路径规划算法、转移路径成功率算法。基于提出的方法,对核电厂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事故操纵员监视转移行为进行分析,以数字化人-机界面作为t时刻监视任务的信息源节点,可以准确预测到下一个监视目标的转移路径,提高操纵员监视绩效并成功地降低监视失误风险。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的矩形通道内气泡运动机理研究
宫大鑫, 黄善仿, 王侃, 王扶月, 周铃岚
2014, 35(3): 111-116. doi: 10.13832/j.jnpe.2014.03.0111
摘要: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利用体积流(VOF)模型对矩形流道内单气泡及双气泡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了其运动规律。模拟结果与前人实验观测结果相符。单气泡上升过程中经历加速上升和摆动上升两个阶段,其稳定速度与Eo数相关,摇摆阶段的气泡轨迹类似于周期性的正弦曲线。上下分布的气泡会发生聚并现象,水平对称分布的气泡上升过程中会出现规律的分离、靠近现象。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地模拟气泡的运动,获得气泡运动的机理,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自然循环中不同浮升力下气泡分布机理研究的基础。
基于微扰计算的蒙特卡罗临界搜索方法研究
李泽光, 王侃, 邓景康, 李杨柳
2014, 35(3): 117-120. doi: 10.13832/j.jnpe.2014.03.0117
摘要:
基于微扰计算,提出一种新的蒙特卡罗临界搜索方法。该方法仅需要对初始系统进行一次临界计算,利用临界计算结果及微扰计算结果,对有效增殖因子变化曲线进行估计,并以此为基础得到临界搜索的结果。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准确地对临界搜索问题进行计算,并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方法的不足。
基于有限元法的控制棒驱动机构电机密封壳电磁特性研究
谢细明, 张智峰, 李维, 孙启航, 邓强
2014, 35(3): 121-124. doi: 10.13832/j.jnpe.2014.03.0121
摘要:
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控制棒驱动机构电机密封壳电磁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密封壳材料导磁性能、结构尺寸等因素下的电机输出转矩结果,研究各因素对电机电磁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有限元分析方法可较为准确地获取驱动机构电机密封壳的电磁特性,大幅减少设计时间,降低样机试验成本。
高温高压氢气火焰加速准则研究
彭欢欢, 余红星, 邹志强, 唐晨, 朱力
2014, 35(3): 125-128. doi: 10.13832/j.jnpe.2014.03.0125
摘要:
从氢气燃烧火焰加速的物理现象出发,介绍用于氢气燃爆风险分析的火焰加速σ准则;从可燃混合气体淬灭和再点燃燃烧模型出发,考虑压力对层流火焰速度的影响,提出高温高压的火焰加速σ准则;利用高温高压氢气燃爆实验对提出的准则进行了验证。
基于模块化射线追踪的矩阵MOC方法(1)——理论研究
吴文斌, 李庆, 王侃
2014, 35(3): 129-133. doi: 10.13832/j.jnpe.2014.03.0129
摘要:
研究基于模块化射线追踪的矩阵特征线(MOC)方法,在模块化技术的基础上,提出计算对称堆芯的方法,降低内存消耗并提高计算效率;分析系数矩阵的构造过程,挖掘系数矩阵的数值特性,该数值特性的综合利用节省了系数矩阵的构造时间和存储空间;基于模块化矩阵MOC方法研究多群耦合的广义极小残差(GMRES)算法,加速了上散射条件下的多群迭代。
基于模块化射线追踪的矩阵MOC方法(2)——数值验证
吴文斌, 李庆, 王侃
2014, 35(3): 134-137. doi: 10.13832/j.jnpe.2014.03.0134
摘要:
根据对模块化矩阵特征线(MOC)方法进行的理论研究结果,采用C++语言编制模块化矩阵MOC程序。为验证该程序的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对沸水堆(BWR)栅格、UO2组件、2D C5G7三个基准题进行计算。数值结果表明,模块化矩阵MOC方法具有良好的计算精度和较高的计算效率。
核电厂数字化仪控系统全状态监测机制
阳小华, 刘朝晖, 陈智, 刘杰, 吴志强
2014, 35(3): 138-141. doi: 10.13832/j.jnpe.2014.03.0138
摘要:
软件失效及软硬件交互故障是核电厂全数字化仪控系统故障的主要来源之一。现有基于硬件的状态监测机制应对这一新型失效模式存在不足。应用系统理论事故建模与处理(STAMP)模型,对核电厂全数字化仪控系统的失效模式进行初步分析,提出将软件、硬件及其交互作为监测对象,建立一种整合软、硬件状态的全状态监测机制,为系统状态监测提供多样性及预警能力,对提高核电厂数字化仪控系统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废处理
放射性废物水泥固化体屏蔽转运容器改进设计
孔劲松, 郭卫群
2014, 35(3): 142-144. doi: 10.13832/j.jnpe.2014.03.0142
摘要:
屏蔽转运容器是放射性废物固化体吊装、转运必不可少的设备。在使用中,由于电磁吊具不居中、电缆与钢丝绳缠绕等原因常发生桶体倾斜无法吊出、电缆断裂等故障。针对这些故障,分别设计了电磁吊具对中、防缠绕和视频监视等装置,提高屏蔽转运容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低放废液组合膜分离工艺研究
孔劲松, 郭卫群
2014, 35(3): 145-147. doi: 10.13832/j.jnpe.2014.03.0145
摘要:
针对核设施运行和退役产生的低放废液源项情况和反渗透膜分离技术处理工艺,在反渗透技术处理放射性废液的研究和应用基础上,提出采用由叠片式过滤器加上超滤或微滤组成的预处理系统取代传统的反渗透预处理系统,设计了废液组合膜分离工艺系统。
放射性废物处理设施辐射监测模式构建及应用
孔劲松, 郭卫群
2014, 35(3): 148-151. doi: 10.13832/j.jnpe.2014.03.0148
摘要:
提出放射性废物处理设施辐射监测模式的总体框架,详细介绍辐射监测的设备、方法、管理目标值以及频度。通过分析废物处理中应用该模式获得的各种监测数据,验证了该模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基于不动点理论的核热耦合计算收敛特性研究
刘仕倡, 蔡杰进
2014, 35(3): 152-157. doi: 10.13832/j.jnpe.2014.03.0152
摘要:
对于一些具有强烈核热耦合行为的新型反应堆(如超临界水堆),一般的迭代方法不再适用。本文基于不动点理论提出核反应堆核热耦合计算的数学模型,结合超临界水堆的计算实例,对核热耦合计算的迭代方法进行收敛性分析,总结出核热耦合计算的收敛判定方法,通过该方法可实时得到迭代的收敛情况,同时提出了自适应松弛因子及其算法,并编写了实现该算法的程序。
球床式高温气冷堆球流混流的影响分析
郝琛, 李富, 郭炯
2014, 35(3): 158-161. doi: 10.13832/j.jnpe.2014.03.0158
摘要:
研究球床式高温气冷堆球流存在的混流对堆芯关键参数的影响。开发了能模拟球流混流过程与效果的MFVSOP程序。选择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HTR-PM)平衡堆芯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的混流程度对堆芯功率峰值、功率密度等参数的影响及其不确定性。分析发现,混流对球床式高温气冷堆关键参数的不确定性影响不大,多次通过的燃料循环方式可降低不确定性。
MA956在超临界水环境中的腐蚀性能
沈朝, 潘向烽, 朱发文, 张乐福
2014, 35(3): 162-166. doi: 10.13832/j.jnpe.2014.03.0162
摘要:
研究MA956在550/600/650℃超临界水(SCW)中的腐蚀特性,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氧化膜的表面形貌、组织结构和元素分布。由MA956的腐蚀增重曲线可知,其在SCW中腐蚀1000 h后其重量基本不变,具有优良的抗腐蚀性能。MA956在SCW中形成的氧化膜分层不明显,为单层结构,氧化膜中富Al、贫Fe。当温度大于或等于600℃时,腐蚀1000 h试样表面分布着大量的Al2O3白色颗粒物,在650℃时白色颗粒物的平均尺寸达8μm。经预氧化的MA956抗腐蚀性能进一步提高,1000 h后在其表面依然光滑平整,并未出现点蚀坑。
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不锈钢中元素含量
吕平平, 安身平
2014, 35(3): 167-169. doi: 10.13832/j.jnpe.2014.03.0167
摘要:
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固体法测定不锈钢中主次成分元素的含量,并对各元素间的谱线重叠、基体效应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干扰校正。通过精密度测试和对比试验表明,对于主成分元素(Cr、Ni、Si、Mn、Ti、Mo、W),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对于微量成分元素(Al、Cu、Co、Sn),方法的RSD小于12%。
海阳核电厂RCM的应用研究
邹维祥, 邹家懋
2014, 35(3): 170-172. doi: 10.13832/j.jnpe.2014.03.0170
摘要:
简要介绍海阳核电厂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的应用现状,分析其后续可能的应用领域,包括设备可靠性分级的优化、性能监测及预测性维修大纲的开发、预防性维修大纲的优化、风险重要设备的管理、备件储备的优化等。通过应用RCM能帮助用户制定完善的设备维修管理策略,提高设备可靠性和可用率,降低维修成本。
AP1000堆芯动态仿真程序开发
刘洋, 王照, 匡红波, 卜江涛, 赵福宇
2014, 35(3): 173-176. doi: 10.13832/j.jnpe.2014.03.0173
摘要:
AP1000堆芯采用了先进的机械补偿控制模式(MSHIM)控制反应堆功率和轴向功率偏差。以Matlab/Simulink为平台,开发AP1000堆芯动态仿真程序。首先建立优化的节点堆芯动力学模型,该模型既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又有较快的计算速度;然后建立MSHIM控制系统模型,并对负荷跟踪工况进行了动态仿真。通过与已有仿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仿真程序的正确性。